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新刑诉法视野下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黎建新

时间:2024-06-29 14:19:0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7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前科消灭制度,又称污点消灭制度,是指曾被宣告有罪或被判处刑罚之人具备法定条件时,职权部门依照法定程序依法注销其有罪宣告或处刑的犯罪记录,注销后犯罪人恢复犯罪前的社会状态,社会不得加以歧视和偏见的一种帮扶制度。当前,在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潮流和大趋势的背景下,在广泛倡导刑法谦抑性和刑罚人道主义的话语环境下,面对未成年犯罪人正当权益日趋高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仔细审读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制度相关规定的现状与缺憾,研究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近年来,各地司法实务部门对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有益探索,已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和修订过的《刑事诉讼法》已经遥相呼应构建起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前科封存制度相对以前前科报告制度无疑是种进步,但犯罪前科依然存在,这无疑是未成年犯复归社会的重要阻因。未来我国应逐步考虑建构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以便为治理和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提供新思路。

  一、当前我国立法现状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立法,前科消灭制度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立法发展趋势,然而反观我国立法,不仅没有规定前科消灭制度,反而规定了前科报告制度,现行《刑法》第 100 条规定 :“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另外,在《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公务员法》等也对有前科者从事某些职业和活动作了相应的限制和禁止。与此相适应,一些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也对有前科的人入学、复学、就业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限制性或禁止性的规定。在国内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新形势下,我国立法开始顺应世界立法趋势,2011 年 5 月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对此作了一些调整和修改,取消了轻罪未成年人前科报告义务,但对成年人前科制度的规定纹丝不动。2012 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前科制度有了更大的调整,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和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诉讼程序。上述立法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前科制度上的松动和进步。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规定有些仅是在有限的群体和有限的犯罪领域免除了前科报告义务,而且虽然对未成年犯罪实行犯罪前科封存制度,但并没有真正消灭前科,更不是世界法治意义上的前科消灭制度。

  二、前科封存和前科消灭的区别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指在刑事法律领域中,曾经受过有罪宣告或者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人,经审查认定其真诚悔罪,造成的社会危害已得到弥补,罪错行为已得到有效矫正,再犯可能性微小,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且具备法定条件时,由专门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注销其有罪宣告或者被处刑记录,不必再遭受犯罪标签消极影响的一项制度。与之相关的还有新刑诉法新规定的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但二者有很大区别:一方面,前科消灭旨在对犯罪记录彻底地抹除,消除一切犯罪影响回归犯罪前的社会状态,而前科封存仅仅是对犯罪记录的一种暂时的保密和不予披露;但犯罪带来的影响依然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前科被消灭后不存在解封或者重新启动的问题,但是前科被封存后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查询、解封或者重新启动。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强调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将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记录彻底地消灭,以彻底地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可以看出,同前科封存制度相比较,前科消灭制度在维护未成年权益方面明显更加得力和彻底。

  三、前科制度带来的严重后果

  首先,前科制度与政审制度相结合,导致犯罪人一朝是罪犯。前科制度与单位的人事档案制度相结合,将给罪犯今后的人生带来各方面的歧视待遇。根据《法官法》、《检察官法》和《人民警察法》的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担任法官、检察官和人民警察。诸如此类,在《律师法》、《教师法》、《拍卖法》、《会计法》、《公司法》、《兵役法》中都有所规定。

  其次,前科制度阻碍了少年罪犯回归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少年司法程序和普通司法程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少年司法程序不过分地强调惩罚、不过分地强调程序的正义,强调的是回归社会,回归社会是少年司法独有的价值,也是最高价值。而前科制度最大限度地阻碍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它使一个小孩一朝失足,就将在升学、就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方面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性待遇。这不仅使他无法回归社会,更有可能使他自暴自弃,重新走上犯罪道路。这时若通过前科消灭,其将在社会、家庭的正确引导下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形象。

  最后,前科制度可能带来整个社会的不宽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道德层面的负面因素。有学者统计,至少有超过 160 部法律对于受过刑事处罚的公民进行了权利限制。如果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从此,他将成为被排斥于我们体制之外的异类。对归正人员过度排斥将人为制造一个不断膨胀、恶化且难以消解的社会敌对阶层,并最终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四、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价值探析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许多西方国家都在相关法律中规定了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我国在立法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已有实施此制度的探索,如 2003 年底石家庄市长安区法院推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实施办法。那么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到底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有什么特殊价值呢?

  (1)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顺利地回归社会

  前科作为一种“身份标签”给未成年犯罪人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成为其回归社会的一个最大障碍,而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宗旨就是要揭去标签,消除其犯罪记录,抹去其污点,使其能够以与同龄人平等的姿态重新回归主流社会,在升学、入伍、就业等方面获得与其他人同等的对待,为其搭建一座摆脱人生败局的桥梁,从而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2)有利于保障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权

  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前科制度却侵犯了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权,尤其是前科报告制度的存在使未成年犯罪人处于社会公众的排斥和歧视之下。根据现行法的规定,一旦有了前科,将会被许多职业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此外,前科也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而现有的前科制度使犯罪记录处在阳光下,无疑侵犯了未成年犯罪人的隐私权。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通过消除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来避免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隐私的侵犯,进而保障其基本人权。

  (3)体现了刑事司法的人性化色彩

  前科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是一个很有力的惩罚,但是对于经过改造已经没有人身危险性的未成年人来说,如果让其继续受到前科的困扰,难免会使社会公众认为刑法冷酷无情,产生不正义感,并且因刑法的不人道而对刑法产生排斥和抵触。前科消灭制度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只要好好改造,就有机会得到前科消灭的机会,重新开始。这无疑潜在地有利于增强国家法律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彰显国家的“宽容”理念。

  五、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设想

  (1)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

  为了便于司法部门在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操作有法可依,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包括出台一系列的前科消灭法和程序法,参照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规定前科消灭制度内容、时间、范围、方法、提请、监督制约等具体内容,以充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避免出现操作中的法律空白。

  (2)应当有条件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犯罪前科消灭

  应当明确,对未成年人所进行的犯罪前科消灭并不是绝对的,对未成年人不加以区分对待而一味地进行犯罪前科的消灭是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法律政策背道而驰的。前科者在规定的期间内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是影响前科能否消灭的重要条件,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则按时消灭前科;如果表现不良,则应继续保留前科。同时还应当结合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考察措施并派专人审查执行刑罚期间未成年人表现,最终裁定是否消灭前科。

  (3)应设立起专门的档案机构,实行严格保密制度

  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其本意就是为了帮助未成年人在接受了相应的刑罚和悔改后能够无污点地回归社会,不受歧视。因此,设立专门的档案机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管理人员要严格管理,不得泄露档案内容,除司法机关和未成年人近亲属外,任何人不得借阅、复制、摘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另外,销毁要有记录和必要的监督措施,并且不公开进行。

印发广东省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粤府办〔2003〕3号
━━━━━━━━━━━━━━━━━━━━━━━━━━━
印发广东省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各单位:
  《广东省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暂行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规划、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要根据社会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相应调
整各部门负责的审批事项和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并向社会公布。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一月十六日



广东省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
登记备案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规范的社会投资项目管理方式,
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落实社会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决策
权,提高政府对社会投资信息的掌握能力,依据国家和省鼓励社会投资的有关政
策和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是指投资者使用除中央和地方
财政性资金、国家政策性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外的资金进
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投资项目中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国家政策性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
贷款的项目,不论资金所占比例大小,仍按财政性投资项目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登记是指各级政府发展计划部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对
投资者要求实施的国家鼓励发展的一般竞争性基本建设项目及有关内容予以确认
的行政许可行为,备案是指登记机关对项目信息进行收集管理的行为。实行登记
备案的项目,不再按现行项目审批制度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
设计和新开工审批,但以下项目仍然必须审批:
  (一)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项目;
 (二)超过省审批权限,需转报国家审批的项目;
  (三)涉及全省经济战略布局和事关国计民生、对社会发展影响显著的重大
项目;
 (四)涉及公众利益、国家实行控制、专营的项目,包括收费公路、水厂、
电厂、电网、电信、污水、废物处理厂等;
 (五)房地产项目;
 (六)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
 (七)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必须进行审批的其他项目。
 需审批项目的详细目录,由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省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
省政府同意后公布。
  第四条 发展计划部门是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管理部门。社会投
资基建项目登记备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全省投资项目登
记备案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工作,并综合全省投资项目信息,办理估算总投资1亿
元以上项目的登记备案;地级以上市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含顺德)负责办理1亿
元以下项目登记备案;县级发展计划部门权限由各地级以上市结合本地情况自行
确定,确定后书面报省计委备案。
 在省批准享有自主审批权的各类开发区内的项目,由开发区管委会的投资计
划管理部门集中办理项目登记备案手续,并将备案情况及时报送所在地级以上市
政府发展计划部门。
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根据全省基建投资项目情况,在省审批权限内,制定全省
投资项目产业目录和省重大项目范围、标准。
 第五条 登记备案工作,由项目发起单位填写《广东省社会投资基建项目登
记备案申请表》,提出登记备案申请,并如实提供项目发起人及合作单位的法人
证书及用于开展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说明等书面证明材料。
 第六条 登记备案管理部门对登记备案申请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查核,对资
料齐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予以登记备案,并向申请单位发放《投资
项目登记备案证》(以下简称登记备案证)。
  第七条 登记备案申请实行书面申请和网上申请两种方式,由投资项目申请
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及各市县发展计划部门分别设立项
目登记备案网址,并向全社会公布。
 第八条 对所有申报备案项目,登记备案管理部门应抓紧办理、答复。对资
料齐全、符合登记备案条件的项目,予以即时办理。对资料不齐或存在疑义的项
目,在三个工作日以内,作出书面答复,列出需补充的资料清单。对不同意登记
备案的项目,在三个工作日内出具否决意见书,并明确列出否决意见的政策法规
依据。
 第九条 登记备案管理部门对登记备案项目承担监督责任,对违反国家有关
政策法规和不具备登记备案条件的项目,可以不予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对项目发
起人采取欺骗、虚报等方式进行登记备案的,可以取消项目登记备案证。
 第十条 登记备案管理部门应在规定的权限内开展登记备案工作,不得无故
拒绝和拖延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对故意拖延办理登记备案的责任人,要追究其行
政责任。各级发展计划部门,要设置和公布投诉电话,受理关于项目登记备案工
作的投诉。
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办理登记备案证变更、撤销或注销手续。项
目的规模、内容、投资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要及时到项目登记备案管理部门办
理调整更改手续,更换登记备案证。登记备案后二年内无法开工的项目,应到原
发证部门办理登记备案证撤销或延期手续。
 第十二条 登记备案证作为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许可、环境保护、房
管、工商登记等部门办理社会投资基建项目有关手续的依据之一。除法律、法规
或国家另有规定外,对没有登记备案证的社会投资基建项目,国土、规划、建设、
房管、环保、工商管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未按规定进行登记备案而自
行开工或不按规定办理有关项目延期、撤销手续的,经查实后,按有关规定予以
处理。
 第十三条 省、市、县发展计划部门统一建立和管理全省基建投资项目登记
备案信息系统。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省统一要求,支持信息系统建设及工作开展
所需经费。
 第十四条 各级发展计划部门应加强对基建投资项目备案情况的动态监测,
要按季分析登记备案项目总规模和产业布局等变化趋势,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
策依据,并在国家保密规定允许刀围内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发展计划部门应及
时将项目登记备案情况通报国土、规划、工商、房产、统计、建设、环保等部门,
有关单位也要将登记备案项目业务办理情况及时抄送项目登记备案管理部门。
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广东省社会投资基建项目登记备案编码说明
     2、广东省社会投资基建项目登记备案申请表
     3、投资项目登记备案证


附件1
广东省社会投资基建项目登记备案编码说明
  为加强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信息收集与统计分析工作,对登记备案的广东省社
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实施15位数字的编码制度。
 一、《登记备案证》编码的前二位是年份代码,第3至第6位数字是市县代
码,第7至第10位为行业代码,第11至第15位为项目在各市顺序码。
 二、地区、行业分类代码:依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分类标准和代码汇编》
规定查对。
 三、登记备案申请表中所属行业、市县代码由申请人填写。
 四、《登记备案证》编码由各级发展计划部门根据投资人填写的《广东省社
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申请表》内容统一编制。
 五、各县(县级市、区)项目登记备案部门在发出《登记备案证》前,必须
向所在市发展计划部门申领《登记备案证》编码。


附件2
广东省社会投资基建项目登记备案申请表


申请单位(盖章): 项目名称  
申报项目拟建设地点   申请登记备案时间   200  年  月  日
申报单位经济类型 1.全民 2.集体 3.私营 4.个体 5.股份 6.外商投资 7.合资 8.其他
建设性质      1.新建  2.扩建  3.迁建  4.改建
所属行业代码    □□□□  所属市、县代码  □□□□
建设规模(或建筑面积) 平方米  主要建筑物  
产品名称   占地面积 平方米  
主要生产能力   项目总投资 万元  
计划动工时间   其中:土建投资 万元  
计划竣工时间      设备投资 万元  
    投
    资
    计
    划
    安
    排 第一年    资
   金
   来
   源
   及
   构
   成   1.企、事业自有    万元
  2.银行贷款      万元
  3.股票、债券     万元
  4.社会集资      万元
  5.个人资金      万元
  6.外商投资      万元
  7.其他        万元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资金来源说明
 
 
 

年  月  日 
登记备案机关办理意见:
 
 
 

年  月  日 


项目联系人:        电话:        传真:        邮编:
注:1.填写“经济类型”、“建设性质”时,请在相应的数字上打“√”。
  2.项目所属行业、地区代码按广东省统计局《统计分类标准和代码汇编》填写。
  3.资金来源及构成中,企业自有包括:企业折旧、资本金、资本公积金、赢余公积金等按财务制度
    归企、事业单位支配的各种自有资金;其他资金是指除1-6项资金外的资金,如无偿捐赠等,
    请在同栏目中予以补充填写。
附件3



关于印发《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命名资助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印发《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命名资助办法(试行)》的通知

体群字[2008]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

现将《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命名资助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申报“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的有关事宜,在http://www.csiso.com“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管理平台”栏目中有补充说明。





   办 公 厅

     二00八年六月十日






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命名资助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利用各种户外运动资源建设全民健身场地,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推动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利用山川、河流、海洋、湖泊、沙漠、园林、广场等自然资源建设的,主要用于开展户外全民健身活动,具有特色、规模较大、项目多样的户外公共体育场地,包括具有特色的户外体育营地、大型体育公园、文体广场等。

第三条 国家体育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群众体育司为基地的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基地的命名资助、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 申报



  第四条 申报基地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论证。

(二)基地的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取得当地政府及土地、建设、规划等部门的支持。

(三)立足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旅游资源、民俗风情、体育传统等条件建设,将体育健身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融合起来,交通便捷,形成特色。

(四)基地设施已经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使用,或已启动项目建设、进行了先期投入,短期内能够初具规模。

(五)体育场地设施集中连片,设施配置及所提供的服务须符合国家《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GB19079)和其他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

(六)所提供的体育服务能够辐射至周边地域,吸引众多体育健身爱好者,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七)服务充分体现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学生等特定人群给予优惠,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等群众体育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并设有一定数量的免费户外体育服务项目。

第五条 申报基地应当由基地所在地县级(或市级)人民政府经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向总局提出申请,由总局进行审核。

第六条 申报材料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并应以书面和电子两种文本形式报送:

(一)基地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的正式申请;

(二)申报表(见附件);

(三)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其他有关材料。

第七条 申报材料应在当年6月30前报送总局。6月30日后报送的材料列入下一次审核。



第三章 命名资助



  第八条 总局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集中审核和评审,在对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后,综合评审和考察结果做出命名决定;对申报材料齐备、管理维护有经费和人员保障、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高、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强示范作用的申报单位,优先给予命名。

第九条 总局利用列入本部门预算的彩票公益金,对获得命名的基地给予资助;资助方案及金额根据总局年度工作计划、各省(区、市)申报基地情况、对基地的综合考察结果确定。

第十条 资助资金专用于基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禁止改变资助资金的用途或挤占、挪用、截留资助资金。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获得命名资助的基地纳入总局关于基地建设的统一管理体系,享受有关政策并履行有关责任。

第十二条 基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地资助资金的监管。资助资金使用情况应上报总局备案。

第十三条 基地所在地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基地的有效管理机制,定期对基地的建设与服务进行检查、监督、指导。

第十四条 获得命名资助的基地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必要工作人员,完善规章制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运营和管理。每年12月31日之前应通过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用电子和书面两种文本形式向总局报送工作总结。

第十五条 总局不定期地对被命名资助的基地进行评估,每3年对其进行一次复查。复查的主要内容为:

(一)机构设置及人员到位情况;

(二)资助资金是否专款专用;

(三)对外提供体育服务是否体现公益性;

(四)场地设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能否安全、正常使用;

(五)管理运作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进行;

(六)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情况。

对复查不合格的基地,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并给予批评;未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的进行通报并撤销其命名。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